【大会现场。朱其摄】
“阿姨,来,轻轻弯下腿。对,慢点,再稍微用点力……不错,恢复得还可以,再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1月31日早上9点06分,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二科2号病房1号床前,陶晶一边缓缓地抬起老人的左腿,一边鼓励着老人。身穿白大褂的他,在弯腰轻抬老人左腿的那一刻,左胸前那枚红黄两色相间的党徽显得格外醒目。
今年42岁的陶晶是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二科(关节外科)副主任。这个科还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兵团重点专业学科。陶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关节外科及运动医学,并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关节镜手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工作16年以来,除了休年假,陶晶的身影几乎每天早上9点左右会准时出现在病房里。每天,他要挨个了解前一天做完手术的病人情况,再问问值班的医生、护士,夜里病人的反应。随后,他要在晨会前掌握当天做手术病人的检查结果,然后带领科室的医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10点交班时,他要和交班医生一起看病人的ct片子,讨论手术方案。11点左右,他就上手术台了。
除了周二上门诊,陶晶的时间大部分是在手术室度过的,几乎连午饭都是在手术室解决的。无论每天从手术室出来有多晚,他都要去病房看看当天下手术台的病人,交代病人家属注意事项。因家离医院很近,晚上遇到特殊情时,只要值班医生或是护士打来电话,他的身影准会出现在科里,尤其是遇到急诊手术,他一直是随叫随到。因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所以,陶晶给自己微信起的名字是——天天上班的“小陀螺”。
“我们科的医生大部分都像我这样,周末和假日也来查房。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是一线骨干,又是党员,应该挑大梁给年轻人作表率,多为病人解决病痛之苦。”陶晶说。
2022年8月,石河子发生新冠病毒疫情,城市按下“暂停键”,陶晶主动向院党委提出申请要求前往处于抗疫最前沿的康复医院工作。
2022年9月3日,接到医院党委的命令后,陶晶连夜带领由10名医护人员、志愿者组成的抗疫队伍第一时间进入作战状态。作为队长,陶晶严格要求每位工作人员,时刻关注隔离人员的微信群,对隔离人员的需求第一时间给予答复和解决,尤其是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
每天,陶晶带领队员合理安排隔离人员的食宿和生活,与队员们时刻通过微信、电话等与情绪有波动的隔离人员聊天,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两个多月的抗疫一线工作中,陶晶带领的团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多年来,工作中的陶晶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除了上门诊、做手术外,他还承担着兵团级、师市级的科研项目。工作之余,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带领团队开展课题研究上。
北方的冬天,天冷路滑。由于老年人的特殊体质,一旦发生跌倒,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后果,髋部骨折就是其中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骨科医生眼里,老年髋部骨折常被称作“老年人的最后一次骨折”。因为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要长时间卧床休息,会引发各种卧床并发症,一般死亡率在30%以上,致残率是50%。
“除非患者健康状况很差,不能耐受手术,但对于绝大部分的髋部骨折患者都应进行手术治疗。髋部骨折的手术时间应尽可能在48小时内进行,目的是减少卧床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下地活动。”谈及擅长的工作,陶晶骄傲地说,“十多天前,我们骨二科诊疗效率再次刷新记录,两位高龄骨折患者入院仅3小时后,我们就为他做了手术,效果非常好。”
原来,1月19日晚,骨二科接诊了2位高龄股骨颈骨折的老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1岁了。两位老人入院后,医院急诊科先期完成了老人的检查、术前准备工作,随后医疗团队迅速组织讨论,充分评估,结合两位老人自身情况确定个性化手术方案。陶晶和同事连夜为两位老人做了手术。手术十分顺利。1月20日上午,两位老人均能坐起、下地活动了。对此,两位老人的家属感动不已。
“每次看到老人较快恢复健康后,我心里都美滋滋的。虽然工作中我们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很累很辛苦,但很有成就感。”陶晶说。(师市融媒体中心 李秀 通讯员 陈世江 )